Category: movie/show/TV

  • [電影] 中秋賞Sully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本文內有電影劇情透露

     

    哈德遜河事件拍成電影有什麼可看之處?

    新聞跟Air Crash Investigation之類的節目不是已經告訴我們那天發生什麼事了嗎?

    進電影院花錢觀賞可能會讓自己嚇得涕淚縱橫的情節有意義嗎?

     

    基於前述高傲的想法,本來一年去電影院就不會超過三次的我壓根沒計畫要觀賞Sully。

    然而雖沒計畫看來自美國的Sully,但來自南韓,近日在台灣大受歡迎的Train to Busan吸引了我,

    於是上PTT的Movie版瀏覽相關標題,打算進電影院共襄盛舉。

     

    在一片列車文標題間,我看見幾個左邊坐著好雷的機長,又從無雷文中得知Sully泰半由IMAX攝影機拍攝而成──

    說到IMAX,那不就是美麗華嗎? 如果去了美麗華,看完就可以順路去松山機場觀景台玩,兩個行程都與飛機相關多有意義!

    於是對自己的飛機主題遊樂日計畫感到洋洋得意的我,選擇觀賞9/15中秋節當天 12:00的IMAX場次。

     

    9/15當天約11:10到達捷運劍潭站,照美麗華的接駁車表,11:10從劍潭有一班車,想趕趕看的我車門一開便急急衝下月台樓梯,

    衝著衝著忘了自己已有點年紀,右腳一個不靈活差點滾下樓梯,強作鎮定後告訴自己:還是慢慢走吧,安全第一。

    後來搭上了11:20的接駁車,司機開得飛快,不到10分鐘美麗華已在眼前。

    此時購票的人還不算多,我買到K排21號。(共13排,21差不多正對銀幕中心)

    11:55 IMAX影廳開放入場,第一次看到蛋形大銀幕感到非常新奇。

    整個廳的人大都分佈在J.K.L三排,前方一片空曠。

     

    正片前的預告片是「怪獸與他們的產地」及「地獄」。

    這兩部片都有我所知道的元素──前者是哈利波特書中書改編,預告片的風格與哈利波特電影的風格很契合;

    後者主角是天使與魔鬼系列的蘭登教授,原來他的故事還沒結束!

    ──因事前我都不知道這兩部電影的存在,所以看到預告時勾起了一些回憶,覺得既親切又有趣。

     

    預告結束後,Sully開演。

    第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事件發生日期是2009年1月15日。

    這不是吾友琪琪黃的生日嗎? 當下好想問琪本人知不知道這件事。

     

    第二,大銀幕的尺寸果真能令人身歷其境。

    配合電影中性的色調與寫實的背景音效,從遲到父子三人組循空橋一路奔入機艙,到起飛後空服三人組手持安全卡巡艙,

    好幾個畫面都讓我有「機艙近在眼前」的真實感。

    客艙內的氣氛營造也很自然,沒有利用音樂或運鏡、台詞刻意暗示觀眾:「看看現在多麼和平,但等下可要出事囉!」

     

    第三,人為必有因,相信自己才有機會幫助自己。

     

    人的所作所為背後一定有成因,不管行為者對這個行為的執行是否有意識。

    行為背後成因諸如: 行為者所扮演之角色、立場(知識的限制)、壓力(如時間限制)等。

    電影中NTSB的工作人員是需要得出結論與歸責的角色,

    即使工作人員自己沒意識到,但在評估證據充足、無所可疑時,人必定會傾向依合理性盡快得出答案。

    又因為良好的工作效率既是專業能力之展現,也是儘快結案緩解壓力的解藥,所以當其手中資訊皆顯示Sully降落哈德遜河非最佳解時,很自然地他們不會花費力氣去思考「Sully made the right decision」的可能性,因為幫一位行為正當性有疑慮的當事人辯解完全不合理,這不是NTSB的職責,不管這所謂奇蹟如何感動海內外、NTSB只能站在理性與真相這一邊。

    另外電影中的NTSB也提醒我們,單憑過去的豐功偉績並不足以證明你現時的決策是正確的;

    完美可以為完美背書,但在證明現時正確的證據有限時,過去的完美不能為疑似錯誤的現實背書。

     

    那麽誰來幫正當性有疑慮的當事人Sully辯解呢?

    這工作自然屬於相信當事人正當性沒有疑慮的者,在本片,那人就是當事人本人之一的主角Sully。

     

    機長Sully跟他的副駕駛Jeff 認為NTSB拿到的分析資料與事實不符,

    但他們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會不符,內心免不了幾絲彷徨害怕,怕錯誤的是自己的感覺與印象。

    Sully很清楚無法證明自己判斷正確的後果有多麽不勘設想──那影響到的是他整個生活圈的人。

    幸虧即便恐懼這個淘氣鬼不斷搔弄Sully的自信心,冷靜思索後Sully仍找到為自己辯駁的可能方法;

    在電影中,這方法後來也成功奏效,在聽證會上讓所有與會者看見真相。

    (不過參考網友所言,電影中的聽證會與現實中是有出入的,所以就算電影很真實,還是要記得那不是百分百的現實複本)

     

    第四,專業嫻熟帶來自信與好運。

     

    就結果而言,Sully與Jeff是幸運的,

    (雖然片名只有Sully,不過就降落而言我想Jeff也很重要,如果他的右邊不是情緒平穩的Jeff,難保Sully不是另一種心情),

    但事出必有因,他們能在降落上能抓住好運,是因為反應夠專業,而專業的構建主要來自經驗、學習及練習。

    因為專業,Sully能夠臨危不亂,快速思考當下情勢後有意識地做出決策,

    他知道河面降落這個重大決策不是蒙著眼睛不顧後果的嘗試、亦不是半斤與八兩哪個都好的隨選,而是經過計算後的唯一選擇,

    當他清楚自己的行為有理由,遇到質疑時必然較能保持自信與堅強,不會因他人所言馬上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大概真的做了錯誤判斷。

     

    假設今天Sully是因為與Jeff划拳划輸才決定降落河面(如果划贏就會毫不猶豫選擇降落附近機場),

    我不認為當NTSB告訴Sully電腦數據模擬顯示降落臨近機場可行時,Sully會懷疑電腦模擬可能有瑕疵──選擇被動決策的同時,某種主動性已然喪失。

    因為專業,Sully保持自信的同時抓住了好運。

     

    此外,全片許多情節展示出各方好漢如機組員、NTSB、ATC, 船員、潛水員、飯店工作人員等各界人士的專業,

    也呈現出互助合作、無人能獨自存活的重要價值觀。

    而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畫面,是面對駕艙內如稿紙與滿天星斗般密麻的按鍵及儀表,駕駛員竟然都知道其功能且能正確快速地操作,

    這讓我不禁反思,難道自己新工作上遇到的不熟悉流程,或精細快速手工作業會比駕駛員熟記駕艙每個儀錶功能更困難嗎?

    如果反覆的練習可以成就反應速度與正確度,為什麽不自己下功夫多思考多練習?

    雖然因為行業性質,新工作不會幫我編製一堆工作手冊與教材,也不會特別幫我排課程與考試來訓練我,但難道這是我做不好做不快的藉口嗎?

    謝謝Sully這部電影提醒我,要有專業意識,必須給自己適度壓力幫助學習成長,也才能帶給自己更多的自信與好運氣。

     

    除了以上四點,其餘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

    1.副駕駛Jeff的演員Aaron Eckhart的肌肉壯到有點讓人分心,後來才知道他是黑暗騎士的雙面人市長,氣質完全不同,真厲害。

    2.電影中駕駛員與空服的制服西裝色彩雖簡單,但是剪裁與質感很漂亮。另外金髮空服玩世不恭的表情很引人注目。

    3.Sully錢包中的delay is better than disaster(電影翻譯:小心駛得萬年船)小紙條提醒了我稍早差點從劍潭捷運站樓梯滾下去的插曲。

    慢慢走,好好走,delay遲到當然不可取,可是一旦木已成舟,請做有智慧的人。

    4.影片中還有很多襯托Sully性格的細節。

    5.我竟然沒有涕淚縱橫,但雞皮疙瘩、嘴唇發抖、暨眼眶泛霧是有的。

    很欣賞Sully這部片不煽情、不批判、不刻意英雄化的敘事手法,

    在911事件15週年的這年,導演Clint Eastwood以舉世聞名真實事件為藍本所呈現出的這齣電影,對於紐約、美國、及飛機無疑是種溫暖而激勵人心的撫慰。

     

    最後想談一下中文片名,電影開演一陣子後我才恍然大悟這部戲為什麽叫做Sully,因為他的重心是Sully的心情、思維與經歷。

    美國人應該都知道Sully就是哈德遜河事件的機長,所以片名叫做Sully美國人不會有「這誰?新的英雄片主角嗎?」的疑問。

    可是如果台灣片名直譯「薩利」,一般台灣人如我可能會莫名所以猜測是不是浩克或蘇洛之流,所以必須加上「哈德遜河奇蹟」,以增加電影的注目度與民眾正確了解度。

    只是我個當初人單看到片名沒看影片介紹時,誤把重點擺在哈德遜河而非機長上,因此差點錯過這一部好片 。

    因此能在中秋節因為想看屍速列車而與薩利機長這部片相遇,之於我也是個挺浪漫的奇蹟啊。

  • [動畫] 革命機Valvarave the Liberator

    本週看完了這部日本於2013年首度播送的動畫,短短24集能鋪陳的有限,沒能深入刻劃腳色的心路歷與使得故事架構更豐富完整實在可惜(對同人創作者來說倒是個可大加揮灑的好機會)。

    撇開美中不足,我很喜歡這部動畫的兩首片頭曲與第一首片尾曲(angela-僕じゃない),是op1讓許久沒看動畫的我發現了這個故事(詳後述),加以主要腳色的設定雖不新奇卻討人歡心(簡謂「萌」)、畫風漂亮又堪稱穩定(應該沒有觀眾樂意看到喜歡的人物三不五時從小鹿激素花美男變派大星),整體而言這對我來說是個頗能滋養美感放鬆心靈的故事,且讓我重新開始想畫畫漂亮小人,看來美果然能激起人的創造力。

    雖說這故事讓我放鬆,但並非不含任何嚴肅或沉重的元素,裡頭事實上有不少衝突與生命消逝的場面(機器人應該沒理由在承平時期大展身手),觀賞時難免連結到GAZA衝突與MH17悲劇(How could this happen? It’s ridiculous.),且到了7/23 MATMO颱風遠離台灣當天我快看完時,又傳來GE222的噩耗(題外話:貓哭耗子者讓人生氣,此關頭更看清其不擇手段),讓人非常難過於生命的脆弱及無常,也促使我稍稍思考了革命機中某些情節所傳達出的關於生命意義的啟示,以下分三點討論。

    一、你是什麼?是你所認為的還是他人及事實所呈現的?

    某一集中,主角群與其他學生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外界對他們的認知產生了極大的歧異。而且外界有某部分並無錯誤,只是學生們毫不知情罷了,然而,你不知道你是不等於你不是,這種狀況並不總是致命(例如你從小深信自己為漢人,長大後某天經基因鑑定才知道你有1/8原住民血統,但你的人生不會因此生重大轉折),但是當那「是與不是」左右了生命或權利的去留(例如具某血統者一律捕抓),定義的主控權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你的感性認知能比科學證據更具有定義你的正當性嗎? 個人持肯定意見,同時回應小標題,我認為你能同時是你所認為的及他者所界定的,不過單純概念上的肯定並沒有解決「失去定義主控權即失去生命」這類型的危機,當這種危機發生時也許定義的問題已不是優先,重點是如何解決眼下的問題、抵禦傷害。

    二、你是什麼與你的作為

    你對自己的認知無疑會影響你的所作所為,神附之體與被詛咒的怪物的自尊心與思考模式不會在同一個層級,個人覺得Haruto若沒有在故事之初受到Aina溫柔正面的鼓勵,可能會變得自暴自棄、情緒不穩定且漸漸減少對他人與世界的關心,而無法在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和Marie一樣為了保護他人奮戰而耗盡RUNE)後還平和理性認真為了他人幸福的未來奮鬥。假若懷抱著關懷與大愛的革命者與懷抱私心(小愛)者所開創出的新世界必有差別,那肯定是應證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三、定義對你所在處境的影響

    你對自己的定義與因之而為的表現,是否會使你目前的處境有所變化呢? 承接前段的種瓜理論,答案肯定的,前提是你處於一個自由不受壓迫的正常環境,如同承前前段末尾所言,視所處情況選擇適當行動才有機會發生你所期待的影響。

    透過上述三點,我體認到保持對身心有利的思想模式與培養辨認問題關鍵的能力對於生存而言是重要的,畢竟未來雖然可不斷創造,但過去一切行動所造成的現實卻不會因未來的創造而抹滅,畢竟如同OP 1中所不斷吟唱的:”You can be forgiven but we cant change the fact” ,錯誤的決斷或許能被原諒,但現況已無從逆轉,所以每一個瞬間都要認真面對、謹慎決斷

    角色部分,這部作品沒有讓人強烈反感的角色,男生角色中最欣賞才貌兼備且形象一路退冰的L-ELF,也挺喜歡漂亮又有人情味的A-DREI;女生部分沒有特別偏愛哪位,不過指南Shoko(指南這姓氏一直讓我想到指南路)的開朗明亮與活力是很棒的人格特質,使他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領袖魅力,那樣的魅力不會因年華老去而消逝,是正面人格帶來的永恆資產,值得借鏡。

    最後,如果不是同事A因業務需要200磅影印紙而我表示午休可幫他買,我不會在那個時刻走進金興發因而聽到一首好聽卻不知歌名的男女對唱日文歌。午休後和日文系出身的同事B談起在金興發聽到了不知名的男女對唱日文HIGH歌,B馬上問是否為TMRevolution與水樹奈奈所唱,我才知道原來TMR與水樹奈奈有合作。回家後以TMR及水樹奈奈為關鍵字搜尋,找到的第一首歌為革命DUALISM,第二首才是中午所聽到的Preserved Rose (OP1),不得不說同事B好犀利啊。

    Preserved Rose聽了好幾遍依然很喜歡,加上很久沒看動畫,想著搭配這兩人歌曲的動畫應該有一定水準,且人物漂亮又是熱血機器人,不妨就看看吧! 

    真心感謝兩位同事與願意幫忙的自己,期許自己對生活保持高度熱忱與自我評價,用每一個最好的當下製造出比預想中更美好的未來。

  • The Dark Knight Rises

    內文有雷
    還沒觀賞者請慎入

    時間:7/21 10:20
    地點:美麗華天母影城
    票價:260
    座位: 8廳J排3號
    (算中間的位置,如果是K或L應該更好,H排之前不用考慮)

    正片之前的廣告播了好久,記得有神鬼認證4、攔截記憶碼、浴血任務2、還有明年八月的鋼鐵人。
    雖然預告片都很吸引人,但是加上前後的政府廣告(客委會、打工記得勞保、賣萌小綠人),不知道有沒有半小時長,對於即將觀賞長片的觀眾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精神折磨、膀胱試驗、與時間浪費。
    個人覺得廣告長度應該要配合正片長度調整,在片長超過兩小時的情況下適度縮短,不要讓觀眾被關在放映廳裡過久。不過一定有不少人主張廣告長度要與正片長度成正比才合理吧,畢竟一般看電視時,原則上若不轉台,則時間經過越久觀眾看到的廣告數量會越多。

    因為前兩部的劇情跟人物都忘掉大半了(四年前耶),所以本篇只就記得的登場人物分別記錄心得。

     1.阿福
    韋恩家的專業管家,關心布魯斯一生的幸福,最大的心願是看到布魯斯擁有平凡美滿的家庭生活,不要再背負著任何身分或傷痛吧。
    為了維護布魯斯大少爺的感情與自尊,他曾經選擇對布魯斯隱瞞瑞秋決定嫁給哈維市長的決定;如今又因不忍布魯斯精神萎靡不問世事,缺乏求生意志使自己越發陷入不幸的深淵,而選擇在坦白真相的同時忍痛離開他從小照顧到大的少爺,期望自己的行動能讓布魯斯明白些什麼,進而重新啟動布魯斯的人生。

    當阿福字字血淚向布魯斯敘說時,我彷彿看到哈利波特電影裡的麥教授在講話,不知道為什麼這集覺得兩位演員好像,前兩集明明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

    2.布魯斯
    前兩集我最愛的布魯斯,這集對他少了從前強烈的心動。
    從他身上得到的啟示是,要看新聞,要關心自己的財產。

    還有他在地牢裡看到金髮男人的影像時(我竟然忘了那男人是誰的爸爸),瞬間想到Dextor,好分心。
     

    3.貓女
    安海瑟威長腿蜂腰曲線玲瓏,配上矯健身手與收放自如的演技,危險慧黠又充滿女人味的形象超級迷人。

    4.布雷克
    演員是戀夏五百日的男主角,不過在看完全面啟動後,對他的印象就轉換為帥哥亞瑟。
     比起布魯斯,熱血警探布雷克這集更讓我心動 ,總覺得他表情很迷人。

    接近片尾時好像透露他的本名是羅賓(這邊沒看清楚),那之後會有羅賓傳奇嗎?

    5.米蘭達與班恩
    本名塔莉亞的米蘭達在表白自己才是黑暗中長大的孩子時,頭髮束在腦後搭配有點民族風的服飾,竟然看起來很像印度美女,大概是因為法國演員瑪莉詠柯蒂雅有高加索血統吧。(不確定,個人感覺而已)
    米蘭達與班恩的愛情故事沒有特別感動我,他毀滅高譚市的理由我目前也記不清楚(與他過世的爸爸=布魯斯的大師=因班恩愛著塔莉亞而將班恩逐出武術聯盟者有關),只是在米蘭達和貓女這兩位性感聰明的女人身上,我看到柔軟、勇敢、與執著的力量。

    6.高登
    只記得他上一集很重要XD 他幫小小布魯斯披外套的回憶畫面&布魯斯把中子彈拖走前對他說的話好感人。

    7.Cillian Murphy
    這集依然散發病態的美感。

    8.地牢裡的醫生
    布魯斯不靠繩索終於在第三次挑戰中要成功逃出地牢時,醫生第一次加入了其他犯人為布魯斯喊加油的行列,那畫面與聲音令人動容,是我心目中本片三大催淚點之一。(另外兩點阿福包了)

     最後布魯斯把中子彈拖到海灣同歸於盡(聯想到復仇者聯盟之鋼鐵人義舉),隨後的布魯斯獨白與葬禮畫面令人忍不住流淚。
     難道布魯斯就這樣掛點了嗎? 布魯斯你得到幸福了嗎? 

    劇末,在佛羅倫斯海岸邊度假的阿福看到了布魯斯與貓女瑟琳娜約會的日常甜蜜影像,那是真的嗎?還是阿福的想像?
    那個畫面使我想到全面啟動的最後幾幕,陀螺是轉是停對當事人來說已經不重要;管他是真是夢,能相信眼前的幸福就夠了。

    總的來說,TDKR帶給我的感情共鳴沒有前兩集強烈,
    記得當初看Batman Begins的光碟時,很喜歡所以短時間內看了兩遍(一次vcd一次dvd)
    但TDKR有值得討論省思的對話,因此我想還是值得一看。  

    ——————-
    爬文後,發現布魯斯還活著,原來自動駕駛的梗作用在這!
    忽然覺得眼淚白流哈哈,我好遲鈍喔XD 
     不過布魯斯跟瑟琳娜可以幸福快樂真是太好了。

      

     @相關網誌
    The Dark Knight   
     http://www.wretch.cc/blog/yasiec/13508226
    Batman Begins
     http://www.wretch.cc/blog/yasiec/13508107

  • [TV] Trapped: Alive In The Andes

    This story is really touching!
    (下有雷)

    絕處逢生:安地斯墜機事件

    Release Date:

      7 September 2007 (USA) 
    觀賞頻道:NGO HD
    觀賞日期:2012/6/11 (Taiwan)
    網站節目介紹:
     1972年10月,一架搭載45名烏拉圭橄欖隊球員和機組員的飛機在偏遠的安地斯山脈墜毀,32名生還者受困山中。他們只有少量的食物和水。在沒有救難跡象下,生還者作了一個極端的決定:他們必須吃人肉。數週後,三名球員試圖尋找救援。最後,終找到有人居住的城鎮。
     

     IMDB Storyline:

      It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survival stories of the 20th century. A plane crashes 4 000 meters up in the Andes. After 10 days rescuers give up the search. The abandoned survivors have no water or food. Facing starvation, they break the most sacred of human taboos. They are trapped for weeks in one of the most forbidding environments on earth. After 61 days, two of the passengers embark on an epic trek out of the mountains. They endure the worst ki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pain, to save themselves and their fellow survivors. Their story is a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of human will. Written by History Television  


     

    無意轉到的節目,在台灣不是第一次播,應該有不少人幾年前就觀賞過。真人真事改編,採戲劇演出與生還者真人訪談交錯的常見形式呈現,故事滿感動我,鼻涕都流下來了。
     
    主角在空難中先失去了母親,過幾天重傷的妹妹也在他懷中去世,他和其他飢寒交迫的生還者在半截機艙裡等待救援
    食物吃光了,卻還沒有人來,再這樣下去生還者們遲早也要死在這除了雪與岩石外什麽都沒有的安地斯山脈中。

    於是在一位有醫學背景的生還者領導下,大家開始珍惜地靠罹難者遺體補充蛋白質,不然虛弱的身體不知道可以撐到什麽時後。
    日出日落,主角不想坐以待斃,他想試著翻越山脈求援,就算在求援的過程中不幸倒地,也好過死在這片沒有希望的慘淡白雪裡。
    又過了一陣子,夜裡一場雪崩襲擊生還者們棲身的斷裂機艙,主角被雪活埋,好在沒多久就被其他人救出;但也有人沒這麼幸運,生還者人數隨著遇難天數增加漸減。
    經歷雪崩以及尋獲收音機卻收聽到當局已經認定無空難生還者而停止搜救他們的行動,主角與他的朋友知道不能再等,他們終於訂好外出求援的日期,並積極利用身邊的有限資源(來自旅客們的行李與破損的機艙)準備翻山所需物資。
    離開的那天,主角許諾將母親及妹妹的遺體捐給生還者們作儲糧。

    另一方面,某位生還者的父親在當局放棄搜尋後仍靠自己的力量挨家挨戶不斷打聽墜機消息,甚至還自費租小飛機尋找生還者的蹤跡,就是不想放棄找到兒子的希望。

    求援的路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高山空氣稀薄,虛弱的主角與朋友們只能靠著意志力死撐過度使用的肌肉,走一步算一步。他們沒有想到爬到山頂後看到的不是翠綠的山谷與民房,而是綿延的雪山。
    它們跪下了,可是他們沒有放棄前進,沒有倒下。

    九天後,主角與他的朋友下山了,在一個小河邊他們看到了人跡!
    終於,在飛機墜毀後第72天,生還者們重獲希望,得以在聖誕節前與家人團聚。

    對所有人來說,這是真正的聖誕節奇蹟。

    72天,兩個多月,寒冷的零下雪山,好難想像這些人是如何撐過來的。
    不禁想,如果遇難的是我,我會直接放棄,還是勇敢地想辦法外出求救?
    外出求救特別講求體力與意志力,所以說健身是自保這句話千真萬確,因為若沒有強健的身體該如何保護自己和重要的人? 只能出一張嘴的人面對大自然時會有多少力量?

    根據維基百科,此事件亦曾改編成電影Alive( 我們要活著回去)與Survive!

     

  • [心得]當土石崩落 (深層崩壊が日本を襲う)

    剛剛看了公視播的NHK Special報導節目,
    內容簡介請看這邊:
    http://www.pts.org.tw/program/Template1B_About.aspx?PNum=142&PURL=NHK_Special

    看的過程中除了不可避免的人類反應外,最重要的是長了一點知識;
    原來造成小林村滅村的不是普通的土石流,而是深層的岩層崩落。

    不尋常的豪雨使得原本就因重力擠壓而破碎的岩層之縫隙充滿水份,
    當水份充滿到一個程度又難以排解時,整塊破碎的岩層就被水帶走了。
    (不太會描述,直接看影片中精美的示意動畫比較容易理解。)

    深層崩塌因為全球暖化造成的雨量不正常增多的關係,變得比過去更常發生,
    而從前的防災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這樣的災害,
    所以從中央災害預警機制到地方政府&人民的災害教育,都得有一番改革。

    問題發生了,必須面對、解決,並防患未然;
    而本節目記錄的就是一個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樣的節目有種安定人心、積極向上的力量,
    提醒活著的人們即使災難未完全遠離,努力仍非徒勞。
    只因為生命還在,
    只因為選擇的權利還在。

  • [Movie] Gattaca 千鈞一髮

    今天看了老片千鈞一髮
    等下要寫一張A4心得
    這片真的感人耶
    要不是在教室我一定大哭(已經流淚了)
    Jude Law太可愛

    以下是我交出去的心得
    ———————  

    Gattaca的背景是一個應用基因科技已臻成熟的未來,該世代的人類相信基因能完全解釋個人身心發展,因此習於以檢驗DNA做為評價個人的標準,並對此深信不疑。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未做過基因篩選,自然受孕產生的男主角Vincent,甫出世就被醫護人員依基因分析告知了早夭、體弱的可能性。Vincent的父母在焦慮下決定以基因篩選方式人工孕育Vincent的弟弟──一個擁有父母雙方最佳基因的健康人類。這樣一個有科學在背後掛保證的優質孩子確實紓解了Vincent父母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擔憂。

    Vincent長大後因為基因不夠優良的關係無法擔任夢想中的航空員,只能做掃地工。不甘心的他鋌而走險購買擁有優質基因但不幸殘疾的Jerome的身份,憑此順利進入Gattaca公司航空部門。然而就在Vincent即將啟航的前夕,公司主管卻慘遭殺害,不慎在事發現場附近留下毛髮的Vincent因此面臨冒用身份被揭發的危機,影片高潮於焉展開。縱觀全片,個人以為可就下述幾點做討論:

    1.    誰是定義者

    影片之初曾提及,在該世代利用科學技術組合父母雙方完美的基因,以人工方式孕育下一代才是自然的行為,自然受孕反倒是件很不自然的事。在此,定義自然的是社會風氣;廣為接受的價值觀被視為自然,真正的自然反而因為其具有的風險而被社會成員共同定義為不自然,這樣的定義是一個透過互動,建構出的定義。

    此外,片中用基因定義優質人與不合格人,並以此為考量特定職務適任與否的標準。如此基因掛帥的意識型態憑藉的是對科學技術的高度信任,可說完全否定了個人後天發展性的價值。科學是這個世代評價一切的絕對標準,它被視為是理性、沒有偏誤的,但是賦予科學定義者地位的卻是不理性的人類,由不理性群體所定義的理性,真的能稱作理性嗎?

    2.    潛能與極限

    優質人認為自己的良好表現是強大潛能理所當然的發揮,不值一哂:當完美的自己無法輕易達成某些目標時,優質人傾向認為是因為自己先天的能力已經到了極限而感到沮喪。他們吝於多做努力,因為既然絕對可靠的基因分析已揭示了先天能力的決定性,後天的努力又有何用呢?

    相反地,Vincent雖然被視為不合格人,但他不讓社會普遍的價值限制自己的行動,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在社會制度中找出一條生路,並不斷發現自己潛能的極限。優質人的潛能有極限,不合格人的潛能卻能無限;小小的認知與選擇差異竟能成就如此弔詭的現象。

    3.    認知與反應

    Vincent為避免自己冒用Jerome身份被所做的努力可知,在一個鑑識科技發達的社會中,想要不暴露出自己的基因身份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Vincent天天刮除體毛、戴隱形眼鏡、配備假指紋假血液、甚至是面對臨檢與警察時的作為,其實都是內化了某種對所屬社會現實狀況的認知後所做出的反應。如果今天Vincent所處的是一個鑑識科技不發達的社會,他就不需要為避免穿幫做這麼大的努力,諸如體毛掉落這種事根本不對他造成什麼威脅,因此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將完全不同。也就是說,當同樣一件事被放進不同的社會脈絡中時,可能會引發同一個人不同的反應。

    除以上三點外,本片亦讓我聯想到異化的概念以及技術物的政治性。異化部份,基因解碼技術研發之處本意應是要藉由對基因的瞭解,減少人類健康損害的可能性,其出發點是為人類服務。然而當技術發展越發成熟,基因決定論亦隨之深植社會大眾腦海時,有人的生存發展權利卻因此受到侵害。好手好腳、智力正常的不合格人,只因為基因組合不若優質人完美就被剝奪了從事某些行為的機會,如此的基因歧視是否公平?當人們不停追求基因組合的完美而忘卻研究基因的初衷時,各式各樣對人與社會的負面影響也就跟著漸漸浮現了。

    在技術物的政治性方面,當成熟的基因分析技術問世時,因為此技術而受利益與不利益的團體也隨之被劃分出來,表現在本片中就是優質人及不合格人的社會地位差異。

    總之,本片不只引人深思定義、價值規範等概念,亦有勵志效果,是部值得一覽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