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松田良孝
譯者: 邱琡(ㄔㄨˋ)雯
2012年初版一刷(行人文化實驗室)
(原書於2004年出版)
—–
日前在閱覽室閒逛時發現這本書,是我有興趣的琉球題材所以借回家。
本週看完了這部日本於2013年首度播送的動畫,短短24集能鋪陳的有限,沒能深入刻劃腳色的心路歷與使得故事架構更豐富完整實在可惜(對同人創作者來說倒是個可大加揮灑的好機會)。
撇開美中不足,我很喜歡這部動畫的兩首片頭曲與第一首片尾曲(angela-僕じゃない),是op1讓許久沒看動畫的我發現了這個故事(詳後述),加以主要腳色的設定雖不新奇卻討人歡心(簡謂「萌」)、畫風漂亮又堪稱穩定(應該沒有觀眾樂意看到喜歡的人物三不五時從小鹿激素花美男變派大星),整體而言這對我來說是個頗能滋養美感放鬆心靈的故事,且讓我重新開始想畫畫漂亮小人,看來美果然能激起人的創造力。
雖說這故事讓我放鬆,但並非不含任何嚴肅或沉重的元素,裡頭事實上有不少衝突與生命消逝的場面(機器人應該沒理由在承平時期大展身手),觀賞時難免連結到GAZA衝突與MH17悲劇(How could this happen? It’s ridiculous.),且到了7/23 MATMO颱風遠離台灣當天我快看完時,又傳來GE222的噩耗(題外話:貓哭耗子者讓人生氣,此關頭更看清其不擇手段),讓人非常難過於生命的脆弱及無常,也促使我稍稍思考了革命機中某些情節所傳達出的關於生命意義的啟示,以下分三點討論。
一、你是什麼?是你所認為的還是他人及事實所呈現的?
某一集中,主角群與其他學生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外界對他們的認知產生了極大的歧異。而且外界有某部分並無錯誤,只是學生們毫不知情罷了,然而,你不知道你是不等於你不是,這種狀況並不總是致命(例如你從小深信自己為漢人,長大後某天經基因鑑定才知道你有1/8原住民血統,但你的人生不會因此生重大轉折),但是當那「是與不是」左右了生命或權利的去留(例如具某血統者一律捕抓),定義的主控權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你的感性認知能比科學證據更具有定義你的正當性嗎? 個人持肯定意見,同時回應小標題,我認為你能同時是你所認為的及他者所界定的,不過單純概念上的肯定並沒有解決「失去定義主控權即失去生命」這類型的危機,當這種危機發生時也許定義的問題已不是優先,重點是如何解決眼下的問題、抵禦傷害。
二、你是什麼與你的作為
你對自己的認知無疑會影響你的所作所為,神附之體與被詛咒的怪物的自尊心與思考模式不會在同一個層級,個人覺得Haruto若沒有在故事之初受到Aina溫柔正面的鼓勵,可能會變得自暴自棄、情緒不穩定且漸漸減少對他人與世界的關心,而無法在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和Marie一樣為了保護他人奮戰而耗盡RUNE)後還平和理性認真為了他人幸福的未來奮鬥。假若懷抱著關懷與大愛的革命者與懷抱私心(小愛)者所開創出的新世界必有差別,那肯定是應證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三、定義對你所在處境的影響
你對自己的定義與因之而為的表現,是否會使你目前的處境有所變化呢? 承接前段的種瓜理論,答案肯定的,前提是你處於一個自由不受壓迫的正常環境,如同承前前段末尾所言,視所處情況選擇適當行動才有機會發生你所期待的影響。
透過上述三點,我體認到保持對身心有利的思想模式與培養辨認問題關鍵的能力對於生存而言是重要的,畢竟未來雖然可不斷創造,但過去一切行動所造成的現實卻不會因未來的創造而抹滅,畢竟如同OP 1中所不斷吟唱的:”You can be forgiven but we cant change the fact” ,錯誤的決斷或許能被原諒,但現況已無從逆轉,所以每一個瞬間都要認真面對、謹慎決斷。
角色部分,這部作品沒有讓人強烈反感的角色,男生角色中最欣賞才貌兼備且形象一路退冰的L-ELF,也挺喜歡漂亮又有人情味的A-DREI;女生部分沒有特別偏愛哪位,不過指南Shoko(指南這姓氏一直讓我想到指南路)的開朗明亮與活力是很棒的人格特質,使他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領袖魅力,那樣的魅力不會因年華老去而消逝,是正面人格帶來的永恆資產,值得借鏡。
最後,如果不是同事A因業務需要200磅影印紙而我表示午休可幫他買,我不會在那個時刻走進金興發因而聽到一首好聽卻不知歌名的男女對唱日文歌。午休後和日文系出身的同事B談起在金興發聽到了不知名的男女對唱日文HIGH歌,B馬上問是否為TMRevolution與水樹奈奈所唱,我才知道原來TMR與水樹奈奈有合作。回家後以TMR及水樹奈奈為關鍵字搜尋,找到的第一首歌為革命DUALISM,第二首才是中午所聽到的Preserved Rose (OP1),不得不說同事B好犀利啊。
Preserved Rose聽了好幾遍依然很喜歡,加上很久沒看動畫,想著搭配這兩人歌曲的動畫應該有一定水準,且人物漂亮又是熱血機器人,不妨就看看吧!
真心感謝兩位同事與願意幫忙的自己,期許自己對生活保持高度熱忱與自我評價,用每一個最好的當下製造出比預想中更美好的未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49258
在台北市圖的長安分館翻到了這本書,劇情似曾相似,大概曾經讀過吧。
樸實好讀的文字配著波特女士細膩迷人的插畫,邊讀邊忍不住嘴角上揚,可惜劇情短,不到十分鐘便結束了這療癒力十足的故事旅程。
感覺班傑明是個少根筋沒心眼的孩子,和喜歡單獨行動、自尊心強又敏感的小兔彼得相比,他更能自在與其他動物相處、包容其他動物與自己的差異(與其說包容,也許是他根本感覺不出有差異);而相同的是,兩隻小兔子都是在家人滿滿的愛與包容下成長的,因此能自然而然順性發展,我想這些受到關愛的小動物是使得故事散發溫暖氛圍與歸屬感的因素之一。
讀完小兔班傑明,又更喜歡彼得這還算有主見的小傢伙了,如果哪天遇到他,我一定要摸摸他後再輕輕揍他兩拳(我猜他不會反擊的)。
拖延心理學佳句節錄
A.實戰篇
1.細分步驟。
2.
設定15~30分鐘的執行期限,若難以忍受,1分鐘也可以。
時限到時一定要停下來。
3.
改變藉口,例如把「明天再做」轉為「現在做15分鐘就好」
4.
拖延者的風險不是暫時抽離而是完全放棄。
若打算休息一下,
先訂好回頭重新開始的時間地點,並記下一些想法或短句。
5.
完成預定行為後馬上給自己獎勵,
獎勵是正面激勵,增加重複同一行為的可能。
B.心理篇
1.
你需要了解拖延之外的你,
如此才能開始接納自己的真實本色,
而不是你希望的樣子,或你覺得自己應有的樣子。
2.
接納大腦某方面的弱勢與缺點對我們有益,
持續練習加以改善,久而久之新的神經連結會被建立,但仍有其極限,
故接納大腦的真實狀況可幫助妳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不再怨恨自己,或希望自己像別人一樣。
3.
研究顯示EQ 對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影響比IQ還大。
EQ是一種辨識自身和他人情感、激勵自我、幫我們管理自身情感和人際情感的能力;
不是指學識淵博,而是擅長人際應對,這要從了解自己的情感開始。
4.
相信自己的彈性應變力可以讓你更有自信,
那自信也會變成你自我形象的基石。
當你把自己定義成有彈性應變力的人,而不是一定要表現出色時,
你就不再會以表現和能力定義你的價值。
5.
真正的失敗是不去經歷,
一件事如果值得去做,就值得犯錯。
展現真實自我,
就可以和喜歡真實自我的人建立真實的關係。
6.
障礙只是障礙,不是在指控你很無能或沒用。
理查帕克這大貓一直讓我想到阿崗,
理查帕克也讓我聯想到某些人及某些一廂情願的想像與誤解,
理查帕克更讓我驚覺,我在某些人眼中大概也是隻理查帕克。
好好地說再見是否真會少些遺憾?
我的眼淚有一大半是因理查君而流啊。
內文有雷
還沒觀賞者請慎入
時間:7/21 10:20
地點:美麗華天母影城
票價:260
座位: 8廳J排3號
(算中間的位置,如果是K或L應該更好,H排之前不用考慮)
正片之前的廣告播了好久,記得有神鬼認證4、攔截記憶碼、浴血任務2、還有明年八月的鋼鐵人。
雖然預告片都很吸引人,但是加上前後的政府廣告(客委會、打工記得勞保、賣萌小綠人),不知道有沒有半小時長,對於即將觀賞長片的觀眾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精神折磨、膀胱試驗、與時間浪費。
個人覺得廣告長度應該要配合正片長度調整,在片長超過兩小時的情況下適度縮短,不要讓觀眾被關在放映廳裡過久。不過一定有不少人主張廣告長度要與正片長度成正比才合理吧,畢竟一般看電視時,原則上若不轉台,則時間經過越久觀眾看到的廣告數量會越多。
因為前兩部的劇情跟人物都忘掉大半了(四年前耶),所以本篇只就記得的登場人物分別記錄心得。
1.阿福
韋恩家的專業管家,關心布魯斯一生的幸福,最大的心願是看到布魯斯擁有平凡美滿的家庭生活,不要再背負著任何身分或傷痛吧。
為了維護布魯斯大少爺的感情與自尊,他曾經選擇對布魯斯隱瞞瑞秋決定嫁給哈維市長的決定;如今又因不忍布魯斯精神萎靡不問世事,缺乏求生意志使自己越發陷入不幸的深淵,而選擇在坦白真相的同時忍痛離開他從小照顧到大的少爺,期望自己的行動能讓布魯斯明白些什麼,進而重新啟動布魯斯的人生。
當阿福字字血淚向布魯斯敘說時,我彷彿看到哈利波特電影裡的麥教授在講話,不知道為什麼這集覺得兩位演員好像,前兩集明明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
2.布魯斯
前兩集我最愛的布魯斯,這集對他少了從前強烈的心動。
從他身上得到的啟示是,要看新聞,要關心自己的財產。
還有他在地牢裡看到金髮男人的影像時(我竟然忘了那男人是誰的爸爸),瞬間想到Dextor,好分心。
3.貓女
安海瑟威長腿蜂腰曲線玲瓏,配上矯健身手與收放自如的演技,危險慧黠又充滿女人味的形象超級迷人。
4.布雷克
演員是戀夏五百日的男主角,不過在看完全面啟動後,對他的印象就轉換為帥哥亞瑟。
比起布魯斯,熱血警探布雷克這集更讓我心動 ,總覺得他表情很迷人。
接近片尾時好像透露他的本名是羅賓(這邊沒看清楚),那之後會有羅賓傳奇嗎?
5.米蘭達與班恩
本名塔莉亞的米蘭達在表白自己才是黑暗中長大的孩子時,頭髮束在腦後搭配有點民族風的服飾,竟然看起來很像印度美女,大概是因為法國演員瑪莉詠柯蒂雅有高加索血統吧。(不確定,個人感覺而已)
米蘭達與班恩的愛情故事沒有特別感動我,他毀滅高譚市的理由我目前也記不清楚(與他過世的爸爸=布魯斯的大師=因班恩愛著塔莉亞而將班恩逐出武術聯盟者有關),只是在米蘭達和貓女這兩位性感聰明的女人身上,我看到柔軟、勇敢、與執著的力量。
6.高登
只記得他上一集很重要XD 他幫小小布魯斯披外套的回憶畫面&布魯斯把中子彈拖走前對他說的話好感人。
7.Cillian Murphy
這集依然散發病態的美感。
8.地牢裡的醫生
布魯斯不靠繩索終於在第三次挑戰中要成功逃出地牢時,醫生第一次加入了其他犯人為布魯斯喊加油的行列,那畫面與聲音令人動容,是我心目中本片三大催淚點之一。(另外兩點阿福包了)
最後布魯斯把中子彈拖到海灣同歸於盡(聯想到復仇者聯盟之鋼鐵人義舉),隨後的布魯斯獨白與葬禮畫面令人忍不住流淚。
難道布魯斯就這樣掛點了嗎? 布魯斯你得到幸福了嗎?
劇末,在佛羅倫斯海岸邊度假的阿福看到了布魯斯與貓女瑟琳娜約會的日常甜蜜影像,那是真的嗎?還是阿福的想像?
那個畫面使我想到全面啟動的最後幾幕,陀螺是轉是停對當事人來說已經不重要;管他是真是夢,能相信眼前的幸福就夠了。
總的來說,TDKR帶給我的感情共鳴沒有前兩集強烈,
記得當初看Batman Begins的光碟時,很喜歡所以短時間內看了兩遍(一次vcd一次dvd)
但TDKR有值得討論省思的對話,因此我想還是值得一看。
——————-
爬文後,發現布魯斯還活著,原來自動駕駛的梗作用在這!
忽然覺得眼淚白流哈哈,我好遲鈍喔XD
不過布魯斯跟瑟琳娜可以幸福快樂真是太好了。
@相關網誌
The Dark Knight
http://www.wretch.cc/blog/yasiec/13508226
Batman Begins
http://www.wretch.cc/blog/yasiec/13508107
一九八四 by 喬治歐威爾 (林淑華 譯)
(圖與文無關,是北捷車站的瓦片,第一次發現上頭是北捷標誌耶!)
不是輕鬆快樂的故事但也不會很沉重,個人覺得情節同時具絕望與希望的二元性質,整體來說滿有意思。
會知道這部作品是因為讀了1Q84,當時就對一九八四很有興趣了,不過忘了是學校圖書館一直沒排到抑或是排到了但忘記取書(後者比較有可能),所以我直到這禮拜偶然在圖書館架上看到才終於借回家讀。
看到一半時,我認識到某些記憶可以依你喜歡的樣子呈現,而你喜歡的樣子縱使和事件發生的當下你所欲做的呈現有點差異,但這並不代表你喜歡的樣子是虛假或謬誤的。透過微幅修改,記憶以不同於原初的版本繼續被保存,時間久了後,原初有機會被全面遺忘,留下的會是你喜歡的,留下的不是假。
因此我決定把從前發在blogger,fc2的數篇網誌移植過來這邊,在不扭曲現實的前題下修改某些措詞,拔掉小刺,使珍藏的回憶得以公開。 其實不只是網誌,沒有實體的記憶也可依此法對待處理,在不傷害公理正義的範圍內,這是聰明利己又可行的。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來自心智運作,心智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想而且做得到的話,疼痛可以是不痛、哈巴狗在你眼中可是波斯貓,這代表個人有建構世界與瓦解世界的力量。那麼有些事很明顯就是自欺欺人該怎麼解釋呢? 不用解釋,自欺欺人是不存在的,全心相信的一切皆是真理。
前面說自欺欺人不存在就我看來其實是有點誇張的詭辯,可是類似誇張的人事物卻不會因為他誇張或不合理就完全自地球上消匿,甚至有為數不少的人被不可思議的歪曲蒙蔽、控制、欺凌,這一切是否意味著某種不可避免的宿命呢?
「不可避免」看似絕望,如果註定走向滅亡,那做什麼都是徒勞不是嗎? 不盡然,別忘了心智的無限力量。只有在你相信那會是絕望時,絕望的結果才有機會產生;一旦相信「不可避免」的是循環與新生,充滿希望的未來即指日可待。然而對於視希望為絕望的人來說,這樣的世界卻是真正的毀滅與絕望了,這就是心得開頭說的二元性質(用詞不精確處請指正)。
總而言之,信你所愛、愛你所信、不愛則適時改之並速信所改者,應該是有效避免痛苦與矛盾做個順逆皆可安處的EQ高手的好方法吧。
上個月看完少年維特的煩惱頗受感動,所以決定看看歌德大師的另一名作浮士德。
沒想到浮士德是詩歌體的劇本,對我來說不像小說那麼易讀易懂,
但借都借了,因此就算看不懂內容我也要把整本的字掃描完。
前三分之二看的是遠景出版社的版本(海明 譯;我很好奇他本名是什麼),
後三分之一由於通閱的貓頭鷹出版社版本(綠原 譯)到了,
所以改看這據說是目前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浮士德是浮士德博士以自身靈魂為代價與魔鬼梅菲斯特打賭的故事;
魔鬼盡力滿足浮士德的渴望,然而一旦浮士德對於當下感到滿足而有了停留的念頭,
他將立即死亡,而其靈魂則永為魔鬼的奴僕。
不過,故事最後浮士德雖然死了,但卻為天使所救,所以並未落入魔鬼手中。
(梅菲斯特好可憐XD)
整個故事我看不明白的地方還挺多的(因為常常出現象徵性的場面),
以下試著敘述自己印象較深刻的劇情,內容可能有誤:
浮士德博士日子過得無聊,因此想靠邪魔歪道滿足自己的渴望。
有天他遇到一隻獅子狗,帶回書齋後才發現這狗是魔鬼的化身!(望向毛毛)
從此與魔鬼梅菲斯特一起踏上了一段悲喜交加的奇幻旅程。
旅程的開始浮士德愛上美麗的少女葛蕾卿,無奈最後無法修成正果,
反倒害葛蕾卿因不檢點的罪名入獄,並在精神失常的慘境中死去。
之後有許多神怪登場歌舞,背後皆有喻意可惜我不明瞭。
在梅菲斯特的介入之下,浮士德也到掌權者跟前做了點事,
還見到了夢昧以求的希臘美女海倫,不過這個海倫最後也消逝而去了。
(註解表示:海倫與浮士德各別象徵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兩人結合即代表兩主義的結合。話說他們還生了個會飛的孩子呢。)
最後浮士德起了填海造地為民謀福利的念頭,並一如往常借助魔鬼的力量,
可是魔鬼在過程中故意殺害無辜百姓,使浮士德震怒進而詛咒魔鬼。
不久後憂愁找上浮士德,還弄瞎了浮士德的雙眼,但浮士德的心卻依然保持樂觀。
他誤以為挖墓穴的聲音是開渠道的聲音,瞬感欣喜希望此刻停留,
應了當初與梅菲斯特的誓約而倒地死亡。
浮士德倒地後梅菲斯特相當開心,可惜魔算不如天算,
天使竟然帶走了浮士德的靈魂,讓永恆的愛使靈魂真正擺脫肉體而達到純潔。
(註解表示:按照二元論的見解,人的形成在於精神與物質合而為一,這種結合
非常密切,至死也不能完全解脫,即使天使也辦不到,唯有依靠永恆的愛。)
整個故事在神秘的天堂合唱中落幕。
根據貓頭鷹版的介紹,Faust的拉丁文為Faustus─幸福之意,
暗喻主角對人間他可掌握的一切(即知識)已無法滿足,
絕望之餘才轉向魔界尋求幫助,希望此生能追求無限的幸福。
而浮士德原來是400多年前流傳於德國的古老民間傳說,
歷代許多文學創作者皆受此主題啟發加以改寫,歌德亦不例外。
在初次掃描完這部大作後,我的心得是永遠要做善良的正人君子。
世上有很多看似甜美的誘惑,有很多面貌姣好的惡魔在你身邊擾亂視聽,
在你的耳邊鼓吹你走偏鋒,告訴你只要達成目的就算傷害人也無所謂,
可是當然有所謂!
因為惡魔本身對於傷害你這件事就無所謂(他興致勃勃地挑弄人心),
所以這樣的存在對你說的話,怎麼可能是為你著想的,又怎麼能聽呢?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過問心無愧的人生,
真正的幸福只閃耀於正道。
最後附上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作品
「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之片段,由東京NHK交響樂團演出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r2x6mdDJlc (會LAG)
關於此曲的介紹請參考維基大神: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AE%E5%A3%AB%E5%BE%B7%E7%9A%84%E5%A4%A9%E8%AD%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