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有電影劇情透露
哈德遜河事件拍成電影有什麼可看之處?
新聞跟Air Crash Investigation之類的節目不是已經告訴我們那天發生什麼事了嗎?
進電影院花錢觀賞可能會讓自己嚇得涕淚縱橫的情節有意義嗎?
基於前述高傲的想法,本來一年去電影院就不會超過三次的我壓根沒計畫要觀賞Sully。
然而雖沒計畫看來自美國的Sully,但來自南韓,近日在台灣大受歡迎的Train to Busan吸引了我,
於是上PTT的Movie版瀏覽相關標題,打算進電影院共襄盛舉。
在一片列車文標題間,我看見幾個左邊坐著好雷的機長,又從無雷文中得知Sully泰半由IMAX攝影機拍攝而成──
說到IMAX,那不就是美麗華嗎? 如果去了美麗華,看完就可以順路去松山機場觀景台玩,兩個行程都與飛機相關多有意義!
於是對自己的飛機主題遊樂日計畫感到洋洋得意的我,選擇觀賞9/15中秋節當天 12:00的IMAX場次。
9/15當天約11:10到達捷運劍潭站,照美麗華的接駁車表,11:10從劍潭有一班車,想趕趕看的我車門一開便急急衝下月台樓梯,
衝著衝著忘了自己已有點年紀,右腳一個不靈活差點滾下樓梯,強作鎮定後告訴自己:還是慢慢走吧,安全第一。
後來搭上了11:20的接駁車,司機開得飛快,不到10分鐘美麗華已在眼前。
此時購票的人還不算多,我買到K排21號。(共13排,21差不多正對銀幕中心)
11:55 IMAX影廳開放入場,第一次看到蛋形大銀幕感到非常新奇。
整個廳的人大都分佈在J.K.L三排,前方一片空曠。
正片前的預告片是「怪獸與他們的產地」及「地獄」。
這兩部片都有我所知道的元素──前者是哈利波特書中書改編,預告片的風格與哈利波特電影的風格很契合;
後者主角是天使與魔鬼系列的蘭登教授,原來他的故事還沒結束!
──因事前我都不知道這兩部電影的存在,所以看到預告時勾起了一些回憶,覺得既親切又有趣。
預告結束後,Sully開演。
第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事件發生日期是2009年1月15日。
這不是吾友琪琪黃的生日嗎? 當下好想問琪本人知不知道這件事。
第二,大銀幕的尺寸果真能令人身歷其境。
配合電影中性的色調與寫實的背景音效,從遲到父子三人組循空橋一路奔入機艙,到起飛後空服三人組手持安全卡巡艙,
好幾個畫面都讓我有「機艙近在眼前」的真實感。
客艙內的氣氛營造也很自然,沒有利用音樂或運鏡、台詞刻意暗示觀眾:「看看現在多麼和平,但等下可要出事囉!」
第三,人為必有因,相信自己才有機會幫助自己。
人的所作所為背後一定有成因,不管行為者對這個行為的執行是否有意識。
行為背後成因諸如: 行為者所扮演之角色、立場(知識的限制)、壓力(如時間限制)等。
電影中NTSB的工作人員是需要得出結論與歸責的角色,
即使工作人員自己沒意識到,但在評估證據充足、無所可疑時,人必定會傾向依合理性盡快得出答案。
又因為良好的工作效率既是專業能力之展現,也是儘快結案緩解壓力的解藥,所以當其手中資訊皆顯示Sully降落哈德遜河非最佳解時,很自然地他們不會花費力氣去思考「Sully made the right decision」的可能性,因為幫一位行為正當性有疑慮的當事人辯解完全不合理,這不是NTSB的職責,不管這所謂奇蹟如何感動海內外、NTSB只能站在理性與真相這一邊。
另外電影中的NTSB也提醒我們,單憑過去的豐功偉績並不足以證明你現時的決策是正確的;
完美可以為完美背書,但在證明現時正確的證據有限時,過去的完美不能為疑似錯誤的現實背書。
那麽誰來幫正當性有疑慮的當事人Sully辯解呢?
這工作自然屬於相信當事人正當性沒有疑慮的者,在本片,那人就是當事人本人之一的主角Sully。
機長Sully跟他的副駕駛Jeff 認為NTSB拿到的分析資料與事實不符,
但他們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會不符,內心免不了幾絲彷徨害怕,怕錯誤的是自己的感覺與印象。
Sully很清楚無法證明自己判斷正確的後果有多麽不勘設想──那影響到的是他整個生活圈的人。
幸虧即便恐懼這個淘氣鬼不斷搔弄Sully的自信心,冷靜思索後Sully仍找到為自己辯駁的可能方法;
在電影中,這方法後來也成功奏效,在聽證會上讓所有與會者看見真相。
(不過參考網友所言,電影中的聽證會與現實中是有出入的,所以就算電影很真實,還是要記得那不是百分百的現實複本)
第四,專業嫻熟帶來自信與好運。
就結果而言,Sully與Jeff是幸運的,
(雖然片名只有Sully,不過就降落而言我想Jeff也很重要,如果他的右邊不是情緒平穩的Jeff,難保Sully不是另一種心情),
但事出必有因,他們能在降落上能抓住好運,是因為反應夠專業,而專業的構建主要來自經驗、學習及練習。
因為專業,Sully能夠臨危不亂,快速思考當下情勢後有意識地做出決策,
他知道河面降落這個重大決策不是蒙著眼睛不顧後果的嘗試、亦不是半斤與八兩哪個都好的隨選,而是經過計算後的唯一選擇,
當他清楚自己的行為有理由,遇到質疑時必然較能保持自信與堅強,不會因他人所言馬上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大概真的做了錯誤判斷。
假設今天Sully是因為與Jeff划拳划輸才決定降落河面(如果划贏就會毫不猶豫選擇降落附近機場),
我不認為當NTSB告訴Sully電腦數據模擬顯示降落臨近機場可行時,Sully會懷疑電腦模擬可能有瑕疵──選擇被動決策的同時,某種主動性已然喪失。
因為專業,Sully保持自信的同時抓住了好運。
此外,全片許多情節展示出各方好漢如機組員、NTSB、ATC, 船員、潛水員、飯店工作人員等各界人士的專業,
也呈現出互助合作、無人能獨自存活的重要價值觀。
而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畫面,是面對駕艙內如稿紙與滿天星斗般密麻的按鍵及儀表,駕駛員竟然都知道其功能且能正確快速地操作,
這讓我不禁反思,難道自己新工作上遇到的不熟悉流程,或精細快速手工作業會比駕駛員熟記駕艙每個儀錶功能更困難嗎?
如果反覆的練習可以成就反應速度與正確度,為什麽不自己下功夫多思考多練習?
雖然因為行業性質,新工作不會幫我編製一堆工作手冊與教材,也不會特別幫我排課程與考試來訓練我,但難道這是我做不好做不快的藉口嗎?
謝謝Sully這部電影提醒我,要有專業意識,必須給自己適度壓力幫助學習成長,也才能帶給自己更多的自信與好運氣。
除了以上四點,其餘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
1.副駕駛Jeff的演員Aaron Eckhart的肌肉壯到有點讓人分心,後來才知道他是黑暗騎士的雙面人市長,氣質完全不同,真厲害。
2.電影中駕駛員與空服的制服西裝色彩雖簡單,但是剪裁與質感很漂亮。另外金髮空服玩世不恭的表情很引人注目。
3.Sully錢包中的delay is better than disaster(電影翻譯:小心駛得萬年船)小紙條提醒了我稍早差點從劍潭捷運站樓梯滾下去的插曲。
慢慢走,好好走,delay遲到當然不可取,可是一旦木已成舟,請做有智慧的人。
4.影片中還有很多襯托Sully性格的細節。
5.我竟然沒有涕淚縱橫,但雞皮疙瘩、嘴唇發抖、暨眼眶泛霧是有的。
很欣賞Sully這部片不煽情、不批判、不刻意英雄化的敘事手法,
在911事件15週年的這年,導演Clint Eastwood以舉世聞名真實事件為藍本所呈現出的這齣電影,對於紐約、美國、及飛機無疑是種溫暖而激勵人心的撫慰。
最後想談一下中文片名,電影開演一陣子後我才恍然大悟這部戲為什麽叫做Sully,因為他的重心是Sully的心情、思維與經歷。
美國人應該都知道Sully就是哈德遜河事件的機長,所以片名叫做Sully美國人不會有「這誰?新的英雄片主角嗎?」的疑問。
可是如果台灣片名直譯「薩利」,一般台灣人如我可能會莫名所以猜測是不是浩克或蘇洛之流,所以必須加上「哈德遜河奇蹟」,以增加電影的注目度與民眾正確了解度。
只是我個當初人單看到片名沒看影片介紹時,誤把重點擺在哈德遜河而非機長上,因此差點錯過這一部好片 。
因此能在中秋節因為想看屍速列車而與薩利機長這部片相遇,之於我也是個挺浪漫的奇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