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松田良孝
譯者: 邱琡(ㄔㄨˋ)雯
2012年初版一刷(行人文化實驗室)
(原書於2004年出版)
—–
日前在閱覽室閒逛時發現這本書,是我有興趣的琉球題材所以借回家。
透過作者對八重山(やえやま、YAEYAMA)台灣人的訪談所得的文字,讀者得以認識他們的相關遷移歷史與心情。這個族群與21世紀的許多台灣人無論在地理、歷史、甚至血緣距離上,相隔一點都不遙遠──就直線距離而言,從宜蘭往八重山群島的直線距離比往墾丁更近;就時空距離來說,八重山密集有台灣人移入的年代距今還未滿一世紀;至於血緣,往八重山生活的許多第一代臺灣人,祖先最早來自中國大陸沿海,以福建話或台語為母語,跟許多台灣居民的祖宗系出同源。
為什麼在日治台灣時期,要由台灣往八重山群島生活呢?
直到1945年台灣回歸中華民國前,兩地來往還屬「國內交通」。
遷移可能是自主的選擇(為了賺錢謀生),可能是順應家人的安排(求學或為了避免被徵兵先投身採礦),也可能是由不得的跟隨(隨父母或丈夫遷徙)。
即使可以歸納出一體適用多數人的理由,要記得,有多少不同的人,就可能存在多少不同的理由與現實。
台灣人在八重山的生活,是什麼模樣呢?
在田裡與礦場勞動、加工鳳梨製品、因為引進水牛與當地人產生衝突、在山海中採食以加菜、光腳步行數公里上學、在學校與家裡說不同的語言……不同身份、年齡、性別的臺灣人,在八重山有著集體與各自的生活回憶。
八重山的臺灣人,是什麼人呢?
在日治台灣時期,台灣人在國籍上當然是日本人,是生活在台灣地區的日本國民,然而日本戰敗後,台灣人卻毫無選擇地成了日本的外國人,如同當年馬關條約後從清國人變成日本人,變化前沒有人徵詢過人民的意思。
即便生活的區域與習慣使用的語言都沒有任何改變,但國籍一旦變化,台灣人在日本國八重山原有的權利義務必然遭受衝擊。
為了確保生存所需的財產與考量下一代的長遠發展,部份台灣人著手爭取歸化日本籍,但也有人終其一生選擇以中華民國籍身份生活,或當個無國籍者。(當我看到日本允許在國籍欄位填寫「無國籍者」時相當驚訝。)
另值得注意的是,1945-1972琉球由美國管理,這段歷史的細節我尚未研究,但身為喜歡沖繩的人,希望未來能了解。區域間的歷史環環相扣,被這些歷史影響的人們都不是孤島。
「我」是什麼人呢?
當人們說自己「是什麼」的時後,涉及自我定義與認同。
對某些在八重山出生的第二代台灣人而言,定義自己是一段持續探索的旅程。
在日本人眼中,台二代是台灣人,但台二代未必去過台灣,其中有些人毫不了解台灣甚至不擅長台灣的語言,八重山反而才是他最熟悉的土地,日語則是他最流利親切的語言。比起那孕育了自己父母的陌生台灣,他們未來更嚮往也更有機會往日本本島發展。
書中敘述了一位台二代於學生時代因為台灣人身份而感到迷惘不平的故事,並紀錄了他於1970年沖繩回歸日本前,為了英語辯論賽而寫的一篇的作文。
該篇作文主張應給予台灣移居者公民權(citizenship),並在結尾寫道” I believe that someday the sun will rise for us immigrants. I want to be a citizen. I want to be called Japanese. I believe that some day we shall enjoy the rights of citizenship in the land which we call our homeland. I hope that day will come soon”
願自己視為故鄉,於其上生存奉獻的那片土地,能成為真正可依靠歸屬的所在,想必是許多移民的心聲。
不過,即使台二代在台灣出生,仍然會面臨自己是什麼人的問題。
書上介紹的另一位在8歲即來到八重山生活,並取得日本國籍的台二代,求學時期曾經歷過雖已取得日籍,卻不被當作日本人對待的困惑與憤怒。不過隨著年歲漸長,這位曾因為台灣人身份受到傷害的台二代已能接受自己身份背景的多重性,並與之和平共處。
台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如果有2300萬個台灣人,那台灣人就有2300萬種樣子。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即使可以歸納出適用多數人的定義(例如: 台灣人就是ㄣㄥ不分,講話很愛「做一個什麼樣的動作」、很愛「就是」跟「醬」。順道一提前述狀況我應該都沒有,科科),但還是不能忘記,有多少不同的人,就可能存在多少不同的理由與現實,必須正視並尊重。隨著台灣人的組成越來越豐富多元,不管喜不喜歡,該面對的都要面對,不能假裝沒有看到。
作者有另一本書叫做《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之後也想讀讀。
最後,有空的話,不妨來回顧一下雅西的歷年沖繩遊記吧。
2019/02/07-10 Okinawa Family Trip (D1 & D2)
2019/02/07-10 Okinawa Family Trip (D3 & D4)